邵志堯博士成報專欄分享: SDG 11 可持續城鄉(二)
香港最近提出「再工業化」的口號,筆者覺得喊這個口號的人並不很清晰香港的定位,香港從一百多年前開埠成為殖民地至今扮演的角色未有變過,是東西方之間的一道橋樑,東西方關係越不好,香港越有戲唱,從前內地省市駐港的公司為甚麼叫「窗口公司」,因為東西方需要香港這一個窗口,若果內地大門常開,雙方都可自由出入,香港這個窗口還有價值嗎?香港天生便是要吃這一口地緣政治這一碗飯。
港交所和港元是香港兩大法寶,港交所(00388)2000年上市的時候,上市公司數目只有790間,總市值4.86萬億港元,日均成交額126.8億元,經過22年的今天,上市公司數目增加至2,565間,總市值逹37.5萬億港元,日均成交額1,194億元,香港成為世界三大交易所之一;港元做了一個緩衝區,使外國不能直接沖擊人民幣,內地項目有絕大部份足經過香港才投進去,很多配套服務在中間是香港可以收取費用。
喊再工業化的人願意自己的子女從事工業嗎?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父母都不會鼓勵,因為在整條產業鏈上面,工業製造的利潤最薄,研發和市場銷售才是最豐厚,以蘋果手機和Nike為例,手機生產商鴻海郭台銘先生千方百計希望想擁有自己的品牌,代工生意由人去做,他們高喊的再工業化或工業化4.0是研發多於製造,香港的教育和氛圍,是很難讓他們做研發空間,香港是一個很好的應用場景中心,讓商品怎樣從研發去面對市場,理想的示範中心,把內地的研發成果商品化,靠香港國際法律的保護去知識產權,這個才是香港的出路。內地每個城市終極的願望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,要香港走回頭路做工業真的令人摸不著頭腦。
(原文刊載於《成報》專欄:周一名嘴工作室)
活動及新聞中心